第625章 初戰告捷(1 / 1)
得知童貫嫉恨寧策,有意打壓,導致此次前來的宋軍,只有區區六千人的內情后,遼軍將領們人人皆是喜笑顏開,彷彿看到又一場暢快淋漓的大勝,就在眼前。
蕭干命人取來大幅地圖,掛在牆上,眾將紛紛上前,蕭干伸手在地圖上點了點。
「正因宋軍兵力較少,所以這次寧策選擇的是經由范村,前來燕京的道路,這條道路較為狹窄,不利於展開陣型,也不利於大部隊作戰,
寧策選擇此地,正是為了揚長避短,讓我軍兵力較多的優勢,無從發揮。」
移刺桀看著地圖,沉吟說道:「這麼看來,適合兩軍決戰的地方,無非就是良鄉和范村兩地,良鄉靠後,范村居前。」
蕭道隱說道:「按照宋軍目前的行軍速度,如果我軍今日啟程,應該可以把宋軍堵在范村,或者我軍也可以把決戰地點后移到良鄉,在此地以逸待勞,給宋軍以迎頭痛擊。」
蕭干摸著下巴,沉思片刻,便有了主意,
「還是選范村吧,寧策這小賊善於偷襲,良鄉距離燕京太近,若在此地決戰,萬一此賊又去偷襲京城,雖然其註定徒勞無功,但驚擾聖駕,總歸不妥。」
眾將深以為然,
於是決戰的地點,就確定為范村。
外面突然一陣喧囂,眾將訝然轉身,卻見又有幾名將領掀開門帘,大踏步走了進來。
看到這幾人,蕭干不禁喜形於色,
只見當先一將,一臉橫肉,容貌兇惡,四肢粗短,頭皮剃得錚亮,整個人如同野豹般,十分的兇悍。
這人上前,對蕭干恭謹施禮,「末將石抹里刺,幸不辱命,從盧龍嶺帶回精兵一萬,聽候大王差遣!」
盧龍嶺是奚族故地,前番蕭干雖然統率遼兵,擊敗了劉延慶,但由於郭藥師的叛逃,遼軍兵力損失很大,
於是蕭干便命石抹里刺返回盧龍嶺,徵募精銳奚族騎兵前來助戰,結果石抹里刺辦事得力,恰好就在此時,將生力援軍帶到。
蕭干大喜,溫言說道:「不愧是石抹里刺,回來的很及時,你立下的功績,本王定會上奏朝廷,替你請功。」
石抹里刺退下,
隨即又有兩人上前,眾將抬眼望去,來人正是耶律大石手下兩員大將,胡都古和蕭仁先。
只見蕭仁先說道:「我等奉大石林牙之命,率精兵五千,前來相助大王。」
蕭干聞言,心中更喜,當即又是一陣哈哈大笑。
「多謝林牙美意,兩位且先入座。」
隨即,蕭干便把如今的局勢,以及自己的打算,與新來的三將,分說一番。
石抹里刺聽了,當即一把抽出腰刀,將其狠狠地斬在一旁的案几上!
長刀不斷顫抖,刀身上有乾涸的黑色血跡,陣陣腥臭氣息,隱約傳來,不知刀下有多少亡魂!
石抹里刺惡狠狠地說道:「請大王下令,末將願以此刀,去斬下寧策的頭顱,以告慰先帝在天之靈!」
蕭干贊了一聲,
「好!石抹將軍既有此意,此戰便由你統率五千精兵,為大軍先鋒!本王親提兩萬精兵居中,請蕭仁先,胡都古兩位將軍,統率本部兵馬,為我軍後援!」
眾將當即應下,
於是蕭干傳下命令,命眾將速速回去準備出征之事,
兩個時辰后,燕京城城門大開,蕭干統率三萬精銳騎兵,如狼似虎般,蜂擁而出,一路南下,直奔范村而去!
考慮到這一次的對手寧策,向來擅長用計,蕭干十分小心,不但四處派遣偵騎,防止宋軍從其他道路進軍偷襲,
同時也留下心腹大將呼都阿列,率精兵五千,鎮守燕京城,確保萬無一失。
石抹里刺立功心切,一路快馬加鞭,率軍疾行,終於在次日下午,於范村之地,與寧策率領的宋軍狹路相逢!
兩軍遙遙對峙,
石抹里刺拍馬而出,手持狼牙棒,放聲大喊!
「吾乃遼國北院大王蕭干麾下先鋒官,石抹里刺是也!」
「寧策何在?還不速速上前受死!」
這邊廂宋軍陣中,楊再興聽聞此言,當即大怒,一夾馬腹,手持長槍,便直奔石抹里刺而去!
「哪來的大膽狂徒!
我楊再興來會一會你!」
寧策眼看敵軍兵力眾多,唯恐楊再興有失,便命岳飛率兩千騎兵上前相助,
只見楊再興縱馬挺槍,不斷疾馳,石抹里刺看對方來的兇猛,不敢怠慢,於是揮舞狼牙棒上前相迎,
兩人交鋒,石抹里刺高舉狼牙棒,沖著楊再興便迎頭砸去,楊再興不閃不避,雙手持槍,使了個舉火燎天的招式!
只聽一聲巨響后,沉重的狼牙棒,竟然被楊再興以神力,給硬生生彈了開去!
石抹里刺雙手流血,手中狼牙棒差點沒掉到地上,
隨即二馬錯蹬,
楊再興順勢鬆了左手,右手單手持槍,順勢猛地向後一砸!
長槍如同一桿大鎚般,重重砸在石抹里刺的后心處,頓時便將石抹里刺砸得口噴鮮血,趴在了馬背上。
重傷之下,石抹里刺撥馬便回,
遼兵見狀,頓時紛紛而上,與宋軍展開混戰。
遼兵這邊人數眾多,足足五千人,但主將石抹里刺受傷,士氣受挫,
宋軍騎兵雖然只有兩千,但岳飛,楊再興都是勇猛之將,士卒都是披掛鐵甲,不懼遼兵弓箭,是以一番混戰後,倒是人數較少的宋軍,佔據了上風,殺得遼兵不斷後退。
石抹里刺眼見不敵,只得唿哨一聲,率領手下騎兵急退,岳飛,楊再興兩將揮師一陣掩殺,遼兵死傷慘重。
就在這時,卻聽到身後的宋軍陣營中,傳來一陣鑼響,岳飛不敢戀戰,只得率軍退回。
岳飛,楊再興兩將返回陣中,楊再興便問寧策:「末將已重創敵軍主將,正欲乘勝追擊,大人為何鳴金收兵?」
寧策說道:「敵軍兵多,我軍兵少,且我軍深入敵境,本官擔心遼兵另有埋伏,為穩妥起見,故此喚將軍回來。」
就在此時,只見天邊遠處,一陣煙塵滾滾,奚王蕭干,終於統率大軍趕到,楊再興見狀,頓時心中嘆服。
此時天色將晚,寧策率軍徐徐而退,而蕭干雖然人多勢眾,但畢竟長途驅馳而來,士卒乏累,是以也無交戰之心。
於是雙方各自退去,安營紮寨不提。
待到夜間,蕭幹將眾將喚到大帳之中,商議軍情。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