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章(1 / 1)

顿时,其他几人望着她。

“考虑先切除腐肉,看能不能再次生长,至于你肿胀那边腿……可能性原因太多。”

董杏林道:“柳掌柜竟懂医术?!”

“嘴皮子懂点。”

比丘尼取来医箱。

实施方案且如她所言。

不过实操的不是原空师傅,而是墙裂自我推荐的董杏林。

病患以温酒混着类似“麻沸散”的药粉吃下,

进入半昏睡的状态,再用古代方式消毒,清除病患小腿上的腐肉,期间,病患痛得醒了一次,后来又晕过去了。

清除腐肉,撒上药粉,进行包扎。

整个过程,董杏林一声不吭,动作速度,下刀每个位置却是精准无误,伤口开创并不大。

见证这清创手术的时候,看了眼隔壁认真观看的原空师傅,以及另外两名面露佩服之色的比丘尼,她忽然想起小草妹儿来。

病患腿上的伤口,起初也是因为踩中了兽夹。

伤口大小跟小草妹儿的差不多。

不过他的伤口明显是感染严重。

芳草真是命大。

伤口止血后,略微红肿,却没怎么发炎。

现在回想起来,她还是应该给缝合起来。

关于唐朝时期外科手术发展情况,实在是不清楚,根据普遍使用“艾灸”来治疗各种疾病来看,应该不普遍,懂“缝合”的医师应该也不多。

毕竟,缝合起来干嘛?

伤口不会自己长拢嘛?

董杏林结束了清创手术,看原空师傅的眼神,那是一个写满了——快点表扬我!

原空师傅说道:“董医师医术精湛。”

董杏林立马合不拢嘴:“哪里哪里,在下岂敢被称之为医师,荒野村夫罢了,还请原空师傅多多指教!”

第119章 看个闹热,搭个非白

董杏林身后像是有一条大尾巴。

摇呀——

晃呀——

马上就要上天咯!

“咳咳。”她故意咳嗽了两嗓子,瞅着痛晕过去那病患的另一条腿:“腿部肿胀?”

原空师傅一个眼神,一位比丘尼取来蒲团。

原空师傅跪坐蒲团之上,一边打开医箱当中一个缠裹起来的布包。

布包一推开,她便是眼前一亮。

“银针?”

原空师傅略微颔首,接着取出一支银针来,与此同时,比丘尼已点燃艾绒。

“不愧是原空大师,竟习得针灸之术!”董杏林瞪眼又张嘴的,恨不得贴上去细看。

一面用艾灸熏,一面施以针灸。

配合着相互治疗。

话说,针灸——指的是针法+灸法。

针法,利用各种特制的针具,对病患经络穴位施行一定刺激的方法,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。

灸法,则主要是利用艾绒等物,熏灼经络穴位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。

但是,在最开始的时候,大夫治病用的针不是电视里常见的那种长长的银针。

据说,最早时是利用砭石,一种磨成尖状或片状的石头,对病患穴位进行按摩,舒缓病症,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。

诶……是“按摩棒”嘛?

银针又是怎么发明出来的?

据说,跟扁鹊有关。

故事就是扁鹊看见个妇人用银色的小东西缝补衣服,他觉得很特别,若是用来实施针法肯定效果杠杠的。

于是,金属针代替了砭石和骨针等物。

话又说回来,扁鹊没见过缝衣服的针?

摇头。

反正大致如此。

在唐朝,灸法普及程度较高,而针法为什么较低?

不要说她是第一次见人施针法,从董杏林惊讶的神情来看,说明针法在此时还是比较少见。

懂针法的人,自然是少之又少。

后来,董杏林特地给她分析了一下。

拿本国最高等级地界举例。

长安那旮沓,跟“医疗”有关的两个地方。

“一个是太常寺下的太医署,一个是殿中省内尚药局。”

“尚药局不说了,那是专门服侍天子的地方,整个太医署,或许三百来人。”

“长安城内外多少人?”

“三百来人够顶个甚?”

不好意思哦——太医署不是专门负责看病的地方。

太医署是一个行政管理+教育机构。

以字面意思理解,就是颁布个什么医疗政策,以及培养医学人才等等。

太医署里面的行政管理人员,教学老师和学生,加起来三百人左右,而长安少的时候几十万人,多的时候上百万人。

请问,一个医生要给多少人瞧病?

以下哪些人能够去太医署看病?

a.贵族

b.官员

c.宫女太监

d.退休官员

没有e选项,平民百姓请出门左右拐,去东西市的药铺,再不行就去“黑诊所”,或者碰运气找个赤脚大夫。

太医署给看病的人主要是吃公家粮那些个,退休人员,可以呀,得是五品以上,另外,宫女太监也可以,去太医署下面一个叫“患坊”的地方,去给人练练手。

长安如此,何况其他地方?

其实,唐朝已经很努力培养医学生,很多府特设医学点,请医学博士、助教培养学生,但医生数量依旧很少。

书页/目录